站在汶上县杨店镇东部山区的泉家乐家庭农场里,微风吹过麦田,2000多亩金黄麦浪随风舞动,麦田里套种的30000多棵整齐有序的核桃树迎风招展,映衬着这片农场主人喜获丰收的笑脸。谁也不会猜到它的主人竟然是一个走出校园没多久,年仅25岁的女大学生完颜孟阳。
不爱“白领”偏当农民
完颜孟阳是杨店镇陈堂村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她不顾所有人的质疑,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回农村开办家庭农场去,做一个有文化的现代农民。2012年7月24日,她和大学恋人刘同星婚后在老家汶上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想。“从小父亲就经常给我讲创业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一直以来总有一个创业梦萦绕在脑海。就在我从青岛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去大城市打工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零散,管理粗放,种植结构单一,农资价格高……”完颜孟阳说这些现实反而让她萌生了一个念头,最终说服了家是青岛的男朋友跟她一起回到家乡创办了汶上县泉家乐家庭农场。2013年5月,孟阳的汶上县泉家乐家庭农场注册成立,一次性流转了该村432户村民的2000多亩土地,将闲散劳力全部安排到农场里打工。
正在地里浇地的53岁村民完颜文胜说:“她们小两口几乎包了我们村全部的地,我在这里打工,家里的事什么也不耽误,每个月还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村里的老少男女没有不夸赞他们的。”
创业路上有喜有忧
完颜孟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细高挑个儿,白白净净的,戴个金丝边眼镜,说起话细声细语的,但语速很快。她说:“当初创业的艰辛比想象的还要难”,她停顿片刻,用手扶了扶眼镜,“那时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村民冷漠的眼光和对我们的不信任。”
为了经营和管理好家庭农场,爱美的孟阳剪掉了飘逸的长发,扔掉了心爱的高跟鞋,甚至连喜欢的花裙子也说了再见。小两口真心创业,带领大伙共同致富,杨店镇党委、政府也是倾力支持。镇里无偿提供了13000棵核桃树苗,按每棵10元计,光这一项就省下了13万元。另外,还修通了4公里的水泥路,打了4眼深水井,还安装了一台高性能变压器,这几项又省下了30多万元。完颜孟阳说:“镇里的支持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干农业的决心。”刚开完会匆忙赶到农场的镇党委书记王君磊说:“镇里只是做了一些后勤服务工作,只要是政策允许,只要是合理诉求,有什么困难尽管提,镇里尽最大能力帮扶。”
可是创业并没有想象中一帆风顺。去年秋天,玉米喜获丰收的时候,看着一囤囤金黄的玉米,完颜孟阳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没有足够的场地晾晒,玉米迟迟不能出售,拿不出钱来兑现村民的流转费,这可是大家伙一年的盼头啊!看着找上门的乡亲,她心急火燎,一夜之间起了满嘴的火泡。情急之下,她偷偷地把结婚时父母给买的车抵押贷了款,又硬着头皮跑遍了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才勉强付够了流转费。
天道酬勤,接下来的天气出奇的好,玉米很快就干透了,又因为延期出售赶上了好行情,不仅还上了外债,还多有一笔收入投资开发了新项目。一辆辆拉粮食的大车开进农场的壮观景象让乡亲们亲眼看到了实惠,那些个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纷纷主动把土地流转给他们。
两个年轻人也不负众望,现在农场种植的粮食、蔬菜,全部实现订单种植,农作物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现有大、中、小农机具100余台,不仅能够解决自己需求,还能对外提供农机服务。农场成立后,600余人外出打工没有了后顾之忧,吸纳不能出门打工的村民来农场上班,他们的家庭收入成倍增长。农场每年也有30至50万的纯收入,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家庭农场建起党支部
完颜孟阳骄傲地说:“我们家是长在党旗下的三代人员,我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老公都是共产党员。”鉴于此,杨店镇党委于2013年9月正式批准泉家乐家庭农场党支部成立。
党支部成立后,经过民主评议和党委推荐,完颜孟阳成为支部书记,刘同星被党支部委任为家庭农场总经理,主抓经营管理。
刘同星把大学时学的知识全部应用到生产实践中,2013年秋种时节,他在农场里推广宽幅播种技术,村民们一脸的怀疑,一位60多岁干了一辈子的老农机手汪胜良完全不能接受的态度,甚至摞下狠话:你这一套要是行得通,我这么多年的农机手就白当了。事实证明,宽幅播种技术不但省种子,产量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心存疑虑的乡亲们态度也有了180度大转变。刘同星说:“那些老农机手们现在都成了我们农场的主力,如今再推广新技术时,他们反倒比我还爽快!”
农场正在制定五年和十年发展规划,这其中包括:计划再投资建设两千吨规模的粮食储备库、五千亩粮食种植示范基地、千亩核桃林果生态园等。完颜孟阳和刘同星的创业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